发布日期:2024-12-18 08:07 点击次数:201
1946年6月26日,中原军区6万多兵力被迫突围,虽然突破国军包围,但是突围后没能创建新的根据地,部队损失3万多人,只好向其他军区转移。
中原军区部队基本源自红四方面军,派徐向前去领导,中原军区能否避免突围,获得发展呢?
中原军区源自新四军第5师创建的根据地,抗战胜利后汇集了3支重要部队:
1、新四军第5师,师长李先念,下辖7个军分区、豫中军事指挥部、第13旅,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5万余人,民兵30余万人。
2、八路军河南军区,司令王树声,下辖第1、第2、第3、第4、第6支队、豫西支队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为争取和平主动让出了豫西根据地,南下与第5师会合。
3、八路军南下支队,司令王震,第359旅主力5000多人。
3支部队合编成立中原军区,司令员李先念,政委郑位三,副司令王树声和王震,分为河南军区、江汉军区、鄂东军区,下辖第1纵队、第2纵队,主力部队6.2万人。
解放战争爆发前,中原军区处境非常困难,有几个原因:
1、中原军区是我军最南端的根据地,处于国军包围中,和其他根据地都不相连。
2、抗战后,蒋校长派重兵包围,第10军、第15军、第18、第41军、第47军、第48军、第66军、第72军、第75军、第75军共10个整编师30万人。赵锡田的第10军、胡琏的第18军、宋瑞珂的第66军都是主力部队,装备精良,野战经验也丰富。
3、中原军区缺乏权威领导,缺少卓越军事领导人。李先念司令和郑位三政委和王震、王树声的资历基本相当,3支部队以前互不隶属,缺少权威领导统帅。李先念和郑位三是政治干部,王震和王树声属于将才,不是帅才。
4、面对困境领导人意见不一致,错失转移时机。1946年1月,李先念、郑位三认为中原军区所处区域地域狭小,建议向其他战略区转移;王树声放弃豫西根据地来到这里,认为应该南下到大别山,重建鄂豫皖根据地;王震提出向东边新四军主力靠近。
事后结果看,李先念提出的战略转移是最好方案。不过由于领导层意见不一致,加上1946年上半年国共还在和谈,还寄希望于和平谈判,错过了最佳突围时机。
5、中原军区部队来源复杂,未来得及整合,战斗力参差不齐。王震的359旅战斗经验丰富,人数不多;王树声的1纵整编不久,缺少大战经验;新四军5师常年以山区游击战为主,缺少正规作战。
1946年6月26日,中原军区被迫突围,主力部队分为左右两路。
右路部队由李先念、郑位三率领,第2纵队主力及中原军区机关约1.5万余人向西北方向突围,经长途跋涉后到达陕南,创建豫陕鄂游击根据地。右路部队中的第359旅、干部旅由王震率领,又继续北上回到了陕甘宁解放区。
左路突围部队由王树声率领,第1纵队主力及第2纵队第15旅(欠1个团)共万余人向西突围,与江汉军区突围部队会合,创立了鄂西北游击根据地。左路突围部队另一部因强渡襄河受阻,进入伏牛山地区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合。
第1纵队第1旅负责掩护主力突围,该旅完成掩护任务后,由旅长皮定均率领,向东经过一个月跋涉,进入苏皖解放区。该旅是突围保存最好的部队,后来改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。鄂东军区部队掩护主力突围后,继续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。
除了359旅1500多人回到延安,皮定均旅5000人成功突围,中原军区其他部队已经没有完全建制,只能进行游击作战。
中原军区6万多主力部队,突围前复员了1万人,突围中损失了3万人,最终只剩下2万人。中原军区部队多是红四方面军发展而来,如果徐向前去中原军区主持工作,能不能避免中原突围损失发生?
实际上,中央确实有计划让徐向前担任中原军区负责人。抗战胜利后,总部决定成立鄂豫皖分局,由徐向前担任负责人。1945年10月30日,鄂豫皖分局改称中原局,由徐向前担任负责人,到任前由郑位三代理。
然而,徐向前抗战后期就已经病倒,1941年他被马踢中左腿造成了骨折,抗战胜利前他又因肋膜炎而病倒。直到1947年,徐帅才回到晋冀鲁豫军区,担任第一副司令员。
如果徐帅没有生病,前去中原军区主持工作,中原军区的局面会好很多。
1,徐帅可以成为中原军区权威,避免领导层意见不一致,错失行动机会。
2,徐帅是我军中最擅长带兵和练兵的将领,他可以边打仗边练兵,将中原军区部队整合成精锐之师。
3,国军包围的部队虽然兵力强大,徐帅可以集中6万主力打几场胜仗,消耗敌军的同时发展自己。即使国军过于强大难以打开局面,徐帅也可以留下部分部队坚持,率领主力向其他区域转移。通过外线作战调动敌人,改变中原军区处境。
如果徐帅真的去了中原军区,解放战争我军可能会多发展出一个野战军。